往事周刊 第 1 期」的摘要信息

发刊词 中国近代史,在所有时代的历史研究中相对来说是具有绝大的优势的,一方面是根源于照相机的发明,另一方面是由于新闻的出现,媒介的传播报道几乎都会在档案资料库中留下相关的可供研究的资料,所以研究近代史有很大的方便。但是近代史的传播却又有两重途径,一是被嵌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近现代史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式以及唯物主义角度去书写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历史,因此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二,则是部分文学作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去对民国历史的部分内容做非典型的,却又带有很大个人意趣的创作,最终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 这就形成了两条线,一条是基于被官方认可的一条历史的直线,另一条是基于民众喜好的经过另一种加工的历史的曲线,这导致接受这两种教育或者说宣传的人,必然会对历史产生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模糊的认知,很多人喜欢历史,但是并不是真的喜欢真实的历史,而是喜欢经过文学演绎、艺术加工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价值其实等同于一种文学安慰,无法形成其应有的功效,甚至可以说讲可能形成完全相悖的效用。 近代史研究最大的困难是,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很多史料必须要依靠人脉和特殊身份,比如在很多大学,图书馆都会购买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都收费巨大,导致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会买到全部的,或者说大而全的资料,一个 985 或者 211 工程的大学图书馆其所拥有的资料访问权限,显然要比一般的大学高很多,这就导致历史学专业通常也只是在这些名头颇大的学校有专门的设立,历史本身也就在自然而然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而令普通人敬而远之。 在这种情况下,本站基于作者所能获得到的所有资料库手段,收集民国时期不同年代的对于某些话题的探讨或者说新闻资料,以周刊形式,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演变过程——为了保持史料的原始价值,作为收集者,我不会对这些史料内容进行评价,具体的发布时期将从 2025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