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文章地址可能暂时无法访问,仅展示文章的摘要信息
「金融视角下的期房销售」的摘要信息
最近所在的微信群的小伙伴为当前的购房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核心的问题就两个。 购买自住期房到底算不算投资? 因为房屋预售而导致在交房前的房价下降是否应该获得赔偿? 这篇文章试图从金融视角来看期房销售的问题,也希望能回答相关投资理财遇到资损的问题。 怎么判定一项开销是否是投资 投资定义经历过迁移,其最原始的定义就是“购置资产”,而资产这个概念后来发生了扩展。 原则上来说,资产的定义的核心是:它预期会借助各种方式产生出收益。所以在最原始的定义里,你买了一台机床自然是投资,买了一块地也是投资。但资产因其未来能产出收益为核心,根据金融最底层的原则,未来的收益可以折现到当下。因而资产实际上包括的东西被扩大化了。 如果你买了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未来可能升值(或贬值)并且其有流动性(可以发生买卖,注意是可以,它可以卖就算,不必你真的是否要卖),那它也是资产。 实际上资产还经历过多次定义的外扩(包括对价值的认同)。但基本上也能用上述框架解释(要么有产出,要么其定价会波动 + 能卖)。 储蓄对于上述两条规则都满足,储蓄的利息满足第一条,储蓄也满足第二条。储单是可以交易的,并且储单的现值会随银行风险与利率变化而升值或贬值。购房也都满足,自住可以抵消你的租金开销,租出去可以收入租金。房产可以交易,并且房产的成交价会波动。 投资、资产与风险 储蓄有利率,利率就是为了补偿平台风险,这里涉及到投资的风险,风险是投资在目标上的属性。 一个购房者,如果不指望房子作为资产的收益(包括租金、租金机会成本、卖房收益、抵押得到的贷款量等),纯自住,不折腾,不用任何金融工具,那么它“对决策时的时空的决策者而言”没有作为资产的风险。 它只是普通地产生资产折旧或故障(房屋损坏)然后在定价上贬值,但既然“决策时的时空的决策者”不考虑卖,这个贬值也不会作为风险兑现。如果决策者储蓄,情况则不同,决策者不可避免地面临银行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