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文章地址可能暂时无法访问,仅展示文章的摘要信息

走着走着,就到了」的摘要信息

去年年底,我和老婆一起参加了她好友的婚礼,同席的都是女方的朋友,其中有两对夫妻刚刚有了孩子,大家在讨论宝宝怎么还不会抬头翻身。此时,我和老婆相视一笑,眼角里满是默契。 当有女儿时,我和老婆就开始焦虑。人家宝宝三个月就能翻身,怎么我女儿到现在还只会抬头,大动作是不是有些滞后?睡觉时,一定要给她换着侧睡,千万别让她得舟状头畸形。接着,当要开始学走路时,我又开始焦虑,别人家的宝宝早就能爬了,可我这女儿怎么都不会满地爬。快到一岁时,我又开始焦虑,怎么还不会说话,只能吐出简单的字词,而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背唐诗了。就这样,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应该会”中焦虑着…… 三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当初的焦虑,不仅觉得有些好笑,笑我们当时对每个时间点的过度关注,也笑我们对成长的无知。比如翻身这样的动作,等女儿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超越了仰视的范围后,某个晚上,在睡前玩耍时,她自然而然地翻了个身,看向了另一边。而她在客厅里开始站起来用“围栏”磨牙后,便学着扶着围栏走,后来脱离围栏,现在已经能在家里满地爬上爬下。可见,宝宝每一次的成长,都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而是由许多微不足道的积累构成。而当时的我们,既过度关注结果,也忽视了过程中应该做的引导。直到后面,女儿一次又一次地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惊讶,也让我们有了新的认知。 二〇二二年年底,老婆的好友送给女儿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春天一到,我们便打算让女儿骑自行车。刚开始,女儿是抗拒的,嘴里说着:“不要,我不想骑。”后来,我们无奈地把自行车放在客厅她的玩具边上,希望她能出于好奇心想去骑。三月,阳光明媚,小区里也有孩子出来玩和骑车。女儿突然提出:“我想要骑自行车。”起初,她不会蹬脚踏,加上她是个急性子,每次都是反方向狂蹬,但自行车丝毫不动。无论怎么引导她,都无济于事,我们只能无奈地看着。五月,芜湖市花月季花开,花丛中一片淡粉色。某天早上,我们收到了母亲发来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