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文章地址可能暂时无法访问,仅展示文章的摘要信息

中年的世界」的摘要信息

十一月中旬适逢老友结婚,大学的一帮朋友难得地聚在一起。 酒后聊天,大都是面临“30岁危机”的人,工作不上不下,家庭有上有下,平常时节压力难以排解。就如张爱玲所言:“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依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可能还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中年人最不友好的时代。 这得从中年时期在当下的功能错位说起。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大卫・布里斯班发现,动物是没有“中年”这个概念的,在生育期之后,就迅速走向死亡。人类这个物种,之所以有中年这个漫长的阶段,是有着特殊任务的。 这个任务被称为“亲本投资,简单说就是,人到了某个阶段,比如更年期,生育能力会下降乃至停止,这时候人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给孩子提供食物及合适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则是要把人类过往的各种信息,比如知识、技术、价值观等,传递给下一代。 别小看这种经验和技术的传递,这在人类的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不断叠加的信息积累,会带来认知上的复利效应,沉淀出了人类的文化和智慧。 也因为承担了这种传递经验的演化任务,中年人会变得更哆嗦,更喜欢跟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意见。 但现代社会,跟狩猎和农耕社会的相对静态不同,技术变革的速度如此之快,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很多过去的经验难以适用,反而变成负担,这时候再对年轻人指指点点,只会显得“爹味”十足。 雪上加霜的是,人到中年后,“亲本投资”比生育更加重要,所以原本承担着吸引配偶功能的外表,这时候就不再受演化规律的眷顾。没有了资源倾斜,所谓的老态就开始出现了,比如毛发变白或脱落、皮肤松弛,也让中年人更容易招来油腻、不自律的恶评。 这么说来,活在这年代的中年人,真就一无是处么? 当然不是。布里斯班的研究很能抚慰人,他的结论是:中年才是人生的巅峰。这个巅峰,指的是认知能力。 大脑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中年人前额叶皮层...